画家董明江的水墨写意,在笔意流转的笔法与墨法中,找寻自己的语言秩序和笔墨方式。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艺术观、艺术理念源于中国文化的厚重,他的山水和传统文化与哲学水乳交融般难解难分。”所以,董明江的笔墨始终追求一种自然而然、意味隽永的审美意味与格调,点、线、面、墨色中流荡着无限生机与气韵。
虽然他笔下的山水仍是传统的勾皴点染,却放笔挥洒,恣肆写就,力求线条遒劲飘逸不失韵致,用墨浑厚松活不失秀润。画中山川、林木、烟云、瀑水既有流动空灵之效果,又有某种神秘幽深的灵气,造境苍茫旷远,大气纵横,静幽中溢出诗情,雄浑中蕴有意趣。他笔下的山水,正如他的心性,兼有北派的豪强之气和南派的韶秀之韵。
董明江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后,又得到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的师承,成为入室弟子,他在笔墨探索中力求把北方山水的雄强浑厚和南方山水的清奇秀美相融互渗,在酣畅的笔墨中不断寻求生活之美、山川之美,取古人之长,勤于“师造化”的并行不悖中,其颇具新意的山水画作品,已引起美术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华商报: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不仅承袭的是技巧,更注重的是精神表达,你是如何理解山水画的?
董明江:中国绘画渊源有自。人们自古对山水有着根深蒂固的崇拜与敬畏,仿佛天地间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万象在旁,山高水长,明月松间,或问道访友……无不蕴含着天地间那种喻物达世、生态万象的奥妙。这种情怀与感悟仅体现在我们传统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思想体系中。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山水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画种,因而蔚为大观。千百年来,山水画流派林立,代不乏贤,唐宋诸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泊乎南北,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更被欧阳修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点到了精髓。
华商报:你的座右铭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人也会以此为激励,你是怎么理解这几个字的?
董明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万卷书”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这只是第一步,属学习借鉴阶段。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体会、升华。实践是关键,是学习状态,即“行万里路”回到大自然中去,品其真趣,使‘自然丘壑内营’,从而画出“山水之神”,这就是超越。这也是我的艺术态度和目标,更是我创作的活力源泉。
华商报:你的导师黄格胜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你画画的一些事,谈到你非常注重写生,每次写生总是收获最多的学生。写生之于你,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董明江:从以古人为师,发展到以造物为师,再到绘画内涵之领悟,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自我修行与超凡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生采风活动跨越半个中国,注重写生,这一观点与西方19世纪的印象派大师塞尚相似。塞尚正是主张“艺术必须与自然平行”,他师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最后也是回到大自然中去,走出一条迥然不同的绘画艺术成功之路。写生是一种发现,是视觉审美过程与自然的对话,感受生命乐趣的过程。写生的目的并非模仿,而是一种创造,一种积累和丰富的阅历,一种揭示自然内在本质的艺术手段。写生能触动创作灵感,与大自然情感相融,“心眼相印”画出活力与神韵,表现一种精神境界。无论山川瀑布、云海楼台、田园村舍……大画作小画作,都要画出精神,画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气象。这是对我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作品风格。董其昌曰:“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汲。所谓神品,以我神著故也。”我每画一幅画,都面对新课题,画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和学养,在创作过程中,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神思融趣,振笔直遂。每次面对山山水水,都会激发我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在探索与发现中前行,化蛹为蝶,是我人生艺术的追求。
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
推荐书画